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——郑板桥
中国自古以来有许多象征性物品,常用来寄托人的品质与特征。例如,菊花代表隐士的清高与独立;荷花象征着不随波逐流的纯洁;名花则代表美丽与高贵。竹子是用来比拟君子的象征,但同样的,许多女性也具备竹子那种高雅和坚韧的品质。
周莹,陕西的名人之一,曾在影视作品中呈现过她的传奇一生。然而,历史中的周莹比银幕上所演绎的角色更加波澜壮阔——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努力,从寡妇的身份一路打拼,最终成为陕西的女首富,甚至被慈禧太后收为义女。
被搬上银屏的周莹
展开剩余85%几年前,一部名为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的电视剧引起了广泛关注,成为了收视的热点。无数观众定时守在电视机前,或拿起手机观看。这部剧讲述了清朝末年陕西女首富周莹的一生,深刻地展现了她从寡妇到商界领袖的非凡经历。
剧中的周莹因意外与丈夫吴聘相遇并相爱,然而吴聘早逝,周莹成为了寡妇,独自撑起了家庭和事业。她的聪明才智与美貌并存,且在丈夫去世后,她苦苦支撑着吴家,逐步开创了自己的事业。
艺术来源于生活,但往往会有所取舍与加工。电视剧中的周莹是经过编剧、导演和演员共同塑造的,其性格和历史上的周莹有所不同,历史中的周莹不仅传奇而且充满了挑战与坚韧。
竹马伴青梅
剧中的周莹,身世显得颇为悲惨,父亲早逝,与养父共同生活,靠卖艺为生,而她和吴聘的相识则源于一场意外。这样悲苦的背景,使得剧中的周莹独具特色,形成了鲜明的个性。然而,历史上的周莹并非如此,她出身富贵之家,父亲是清朝时期的“红顶商人”,她从小便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,举止优雅端庄。
周莹与吴聘的婚姻是家族定下的婚约,两人自幼便是青梅竹马,常在一起玩耍,正如诗中所言:“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”。17岁时,周莹便与吴聘成婚,穿上嫁衣,戴上凤冠。尽管吴聘身体虚弱,常年依赖汤药,两人也未能育有更多子女,只有一个早夭的女儿。最终,吴聘因病去世,而周莹在21岁时失去了她的丈夫。几个月后,吴聘的父亲也因病去世。
孤灯冷雨常相伴
吴聘去世的那一年,周莹年仅20岁。在那个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的年代,周莹失去了丈夫的陪伴,也没有子女的慰藉,她的生活充满了孤独与寂寞。每当夜晚降临,空旷的房间里只有她一个人,独自坐在窗前,凝视着窗外的细雨与摇曳的烛光,度过了漫长而寒冷的夜晚。
在那个时代,封建礼法严苛,女性必须遵循“三从四德”,即在家从父、出嫁从夫、夫死从子。因此,在丈夫去世后,周莹不得不遵从礼法,坚守寡居。她不仅因深深的爱恋而不愿再嫁他人,还承诺为吴家守寡终老,从20岁起,她便为吴聘守节几十年。周莹对这段青梅竹马的情谊与短暂却深刻的婚姻,倾尽了她的一生。
一个女人的艰难支撑
周莹所在的吴家人丁稀少,家族中男性传承较弱。吴聘去世后,吴家几乎没有了可以接管家业的人。面对这一困境,周莹必须肩负起整个吴家的重担。起初,吴家的伙计和掌柜们对周莹的能力产生质疑,认为她不过是一个娇弱的女子,试图架空她的权力。
然而,周莹并非外界所想的那样软弱。虽然她从小受到大家闺秀的培养,但她的父亲是红顶商人,她自小便耳濡目染商界的精髓,拥有超出常人的商业眼光。当她察觉到有人试图侵犯她的权力时,她冷静而有谋略地收集证据,等待最佳时机,最终将那些有心人告上公堂。通过这一事件,周莹不仅在吴家建立了自己的威信,还成功稳住了吴家江山。
谁说女子不如男
掌控吴家大权后,周莹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家族事业的稳定与发展。作为一个女性,在那个时代,周莹深知拥有一支忠诚的队伍是成功的关键。她不断发展自己的心腹,逐步巩固了自己在吴家中的地位。吴家的下属们对她的信任与敬畏日益增强,周莹成为了吴家的真正主人。
在商业上,周莹展现了非凡的眼光与情怀。某年,陕西棉花大丰收,但其他商人都选择压低收购价格,以获取更多利益。周莹却决定按原价收购棉花,保证农户的利益,最终吸引了大量棉花进入吴家。尽管这种做法存在极高的风险,但周莹凭借她的判断与仁心,最终逆袭成功,赚得了大笔财富。
此外,周莹还为吴家的员工设立了福利制度,为年老的工人发放养老金,为去世的员工举行丧事等。她虽是商界女子,却没有忘记“人情”,为员工们带去了温暖与关怀。
太后的义女
1901年,八国联军侵入北京,清朝政府濒临灭亡,慈禧太后不得不带领残余势力逃亡。到了陕西,慈禧一度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。然而,周莹主动接待了慈禧,甚至在吴家的反对下,捐赠了10万两白银。慈禧感动至深,决定收周莹为义女。周莹作为汉人,能被慈禧收为义女,成为历史上少数被尊崇为“义女”的女性之一,这一殊荣彰显了她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。
周莹虽身处商业界,但她秉持“仁爱”之心,且总能以自己的智慧与坚韧克服重重困难。她的一生充满了挑战,但她依然坚定如竹,始终不改自己的原则。若有来世,希望她能再次与吴聘相遇,再续前缘。
发布于:天津市